走哪儿都躲不开它。真的,不夸张。早高峰堵在路上,前后左右,总有那么一辆银色的,或者白色的,再不济也是黑色的朗逸,安安静静地,或者焦躁不安地,跟你一起蜗行。仿佛一夜之间,这车就成了中国大地的底色,跟路边的绿化带、头顶的电线杆子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风景。
第一次认真注意到这车,还是几年前,朋友买了辆。当时不理解,市面上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选择,为啥非是它?朋友挠挠头,特实诚地说:“可靠呗,大众嘛,开出去也说得过去,坏了也好修。” 就这么简单。没有激昂的品牌故事,没有炫酷的技术堆砌,就俩词儿:可靠,大众。听着像街头巷尾大爷大妈买菜选白菜的标准——挑个瓷实的,差不了。

开过几次那辆朗逸,感觉嘛……怎么说呢,像穿一双你用了好几年、早就没了光鲜劲儿但无比合脚的运动鞋。你知道它的所有褶皱、所有磨损的地方,它不会给你惊喜,但也不会让你失望。油门踩下去,动力慢慢悠悠地上来,不窜,也不肉到令人发指,就是那么一个平缓的线性输出。方向盘有点沉,给人一种稳当的感觉,刹车也偏硬,一点就头点地。一切都是在意料之中的,没有半点出格。这不就是很多人要的吗?一个永远在预期内的搭档。
内饰?嗯,朗逸的内饰… 功能区划得明明白白,按键大颗且手感直接,虽然设计感嘛,就别太强求了。塑料感是有点,但装配还行,不像某些车,摸哪儿都感觉松松垮垮的。空调出风口、中控大屏(即便是后来大屏越来越普遍的版本),都在它们该在的位置上,不需要你去费劲儿找。一切为了实用,为了好上手。特别是上了点年纪的长辈,或者刚拿本的新手,坐进去,基本不用教,自己摸索两下就全明白了。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触控面板,没有那些藏在二级甚至三级菜单里的功能,就明晃晃地摆在那儿,告诉你:我就这样,爱用不用。这种直白,反倒是一种美德。
后备箱空间挺大,塞下一家三口周末去郊区野餐的东西绰绰有余。后排座椅坐两个成年人,长途可能有点挤,但短途应急坐仨也凑合。家用属性拉满,这四个字,大概就是朗逸的精髓所在。它不是给你“人车合一”的驾驶快感,也不是让你在朋友圈里晒“颜值巅峰”的工具,它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帮你把日子过下去的伙伴。拉人载货,通勤代步,风里雨里,它都侯着你。
为什么它能卖得那么好?好到几乎成了某种社会现象?我觉得,除了大众这个金字招牌带来的信任感,更多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当这个市场从最初的尝鲜、追逐个性,逐渐回归到理性、务实的时候,朗逸这种不功不过、中庸到极致的产品,就显得无比有竞争力。它没有明显的短板,价格适中,维护成本不高,保值率也还行。买它,不容易犯错。在选择越多越让人焦虑的时代,一个“怎么买都不会错”的选项,简直是救命稻草。
你瞧瞧路上跑着的朗逸,司机们各种各样。有穿着白衬衫系着领带的上班族,有接送孩子的大爷大妈,有拉着货物的小个体户,甚至有时候,我也在网约车里坐到朗逸。它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声无息地承担着出行的职责。它就像是汽车界的“经济适用男”,也许没那么耀眼,但可靠顾家,值得托付。
当然,也有人瞧不上它,觉得它太普通,太无聊。开起来没劲儿,坐进去没感觉,外观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甚至有人调侃说,路上要是看到一辆朗逸,十有八九是个新手或者家里催着买车的主儿。这些评价,也都没错。它确实不适合追求驾驶乐趣或者极致个性的年轻人。它属于那些,嗯,怎么说呢,属于那些生活重心不在“车”本身的人。车只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工具,一个环节,不是全部。他们更关心的是柴米油盐,是家人的便利,是省心省力。
朗逸,某种意义上,就是这种务实主义的具象化。它不性感,不前卫,甚至有点老派。但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在四通八达的国道上,它的身影,实在,且坚定。它不是梦想之车,却是很多人的生活之车。想想看,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或者赶着去接生病的孩子,你需要的是一辆一按钥匙就能启动,把你安全快速送到目的地的车,而不是一辆随时可能撂挑子,或者让你在车库里折腾半天才能启动的“个性座驾”。这时候,朗逸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它就像家里的那台老冰箱,没啥高科技功能,制冷效果也就那样,但它就一直在那里,默默地运转,保鲜着你的食物,从不掉链子。你不会天天盯着它看,也不会拿出来炫耀,但你知道,你的生活离不开它。朗逸,大概就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它没啥传奇故事,没有光辉历史,但它以一种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参与和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它就那样,在路上,在小区里,在停车场,遍地都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风景线。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