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
买车日记分享平台

充电费送汽车的战略模式能有用吗

「充电费送汽车」新能源汽车玩不转

  • 充话费送手机盈利模式是怎样的,运营商如何盈利呢?

说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增长速度没有预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动力电池制造成本偏高,导致低价格选项续航里程不够理想,高续航选项的价格超出看「快销车辆」的价格层级。而在「≥轻奢等级」的阵营中又有太多燃油动力汽车选项,在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还没有形成足够大影响力之前,此类车型很难成为第一选项。想要刺激销量的方式只有两点,不过还是先来讨论以下「充电费送汽车」行不行得通吧。


充话费送手机-如何盈利

  • 最低消费
  • 捆绑套餐
  • 捆绑APP
  • 吸引用户
  • 用户基数

老话说“买的没有卖的精”,通俗一些的解释为:商家永远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对于体量巨大的运营商而言更是如此,「充话费送手机」最终还是运营商赚的盆满钵满。首先运营商大量采购智能终端的价格会很低,成本可控则有极大的操作空间,而“免费赠送”也确实会有吸引力吧。

知识点1:最低消费与捆绑套餐是并存的,免费拿到的手机必然会有上百元的「最低话费标准」,然而普通用户完全没有机会去用完这些花费或流量,这就留出了运营成本的利润空间。其次套餐中还会有些附加业务,比如毫无价值(与成本)的咨询或提醒功能,这也是巨大的利润点。同时各大软件开发企业投放APP也是要花钱的,这些免费手机上乱七八糟的APP也是利润点。

知识点2:通过“免费方式”必然可能吸引用户,用户基数越来越大则有待发开的市场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至于掌握了C端用户才能够生存,这是所有企业都明白的道理。那么在前期找到止损点后,利用这种方式大量积累客户则能够「做长线」;不用很长的时间就能回笼前期设备采购的投入,在足够长的“捆绑套餐”后期则是“回报期”了。所以「充话费送手机」真的是很理想的运营模式,但是汽车真的玩不转哦。


基数的差异

  • 价格基数
  • 用户基数
  • 周期

「充电费送汽车」的想法在燃油动力汽车时代已经有“成熟方案”,概念为采购大额加油卡送汽车,然而在极小范围尝试后随即消失。原因在于价格基数太大,不论是石油行业还是电力领域,作为机构想要获得价格足够低的汽车则需要极大的资金储备,因为车企往往不甘于尝试这种“新鲜模式”。

价格动辄六位数的汽车,采购1000台就要上亿元的投入,这比采购成本仅仅几百或上千元的手机而言是不是很夸张了呢?假设:电力领域敢于尝试「充电费送手机」,然而电费能分期吗?要知道以各类金融方案购车已经成为主流,分期才是现阶段最热门的购车模式。大部分汽车用户是拿不出「全款购车」预算的,这种模式可取吗?


用户基数概念:手机用户截止2020年首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计超过9.4亿。而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不足4亿,个人名下登记的汽车仅2亿多台,其中以全款方式购车的比例怕是会低到令人难以置信。所以说「充电费送汽车」的模式是玩不转的,用户基数太小则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止损点,这些资金拿去定投怕是都会有更大的收益。

「周期」的第二概念:电价!电动汽车可以申请家用「专用充电桩」,夜间的充电电费约为0.3元1kwh(度),日间充电费用为0.6元1kwh,而且是不计阶梯电价的。电动汽车平均电耗按照高一些的“20kwh/100km”计算,年均行驶里程以1万公里为标准,常规夜间充电的费用一年也不过600元。那么“充电费送车”的车辆价格假设为10万元,对于用户而言需要「166年」才能把电费用完……是汽车能用一百年以上,还是大部分人都有百年的寿命呢?


总结: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并不适合用过于另类的「销售模式」,充电费送汽车只可能是个概念。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基础并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升级。比如动力电池转型磷酸铁锂,以低成本打造低价格长续航的代步车;其次则可以考虑建设无线充电小型汽车专用车道,或者针对大型车辆假设「架空接触网」以轨道交通和无轨电车的模式实现超长续航,至此电动汽车才有实力取代燃油动力汽车哦,供参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买车记 » 充电费送汽车的战略模式能有用吗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