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深圳这边的大众进口店,那感觉跟进普通国产大众店还真有点不一样。整体氛围会更静一些,不像国产大众店里人声鼎沸,销售围着你转。进口店里,人不多,甚至有点空旷。车子摆得也比较疏朗,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展陈。你就那么走进去,销售往往不会第一时间扑上来,他们似乎也在观察你,是不是“对的人”。这股子劲儿,怎么说呢,有点儿清高?或者说,他们服务的客户群体,本身就自带一种“不急不躁”的气质。
我记得有一次去福田那边的一个店,看那辆心心念念的蔚揽。唉,说实话,深圳街头蔚揽真不多见,大部分人还是SUV或者轿车。但旅行车那个范儿,真的击中我的心坎。空间大,重心低,开起来稳当,而且那个屁股,就觉得特别生活、特别有情调。结果店里呢,蔚揽?不好意思,展车没有,看样车?可能得去仓库看看,或者等有客户的现车过来才能瞄一眼。当时就有点泄气。这也算是深圳大众进口经销商的一个常态吧,不像那些走量的车型,热门进口款的现车真挺金贵的,很多时候你只能看彩页、看配置单、看电脑里的图片,然后凭空想象。

这不免让人心里打鼓,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个车,连摸都没摸过实车,是不是有点太冒险了?但销售会跟你解释,这是进口车嘛,不像国产线那么灵活,批次、配额都有限,而且颜色、配置组合特别多,不可能每个都备着。这话听着有道理,可作为消费者,总觉得缺点什么。那些网站上写着“现车充足”的信息,看看就好,别太当真。真正的现车,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议价难度,或者捆绑一些你不一定需要的服务或者装潢。
说起价格,这更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大众进口的价格,从来就不是它的强项。尤其是跟同平台的国产车型比,那差价可不是一星半点。但买它的人,图的可能就是那个“进口”俩字背后的东西——可能是更严格的品控,更扎实的用料,或者单纯的心理满足感。在深圳这个消费力不俗的城市,总有人愿意为这份“不同”买单。只是谈判的时候,销售往往会表现得很强硬。不像其他品牌,动辄好几万的优惠,大众进口这边,能给个几千块钱的现金优惠,或者送点儿小东西,都算慷慨了。特别是途锐,除非是清库存或者老款换代,价格空间小得可怜。那感觉,就像是卖方市场,你爱要不要,反正总有人要。这种“不好搞”的价格策略,有时候挺让人沮丧的。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深圳的这些大众进口店,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南山、福田、龙岗、宝安,可能风格也略有差异。有的店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可能更偏向走量(虽然进口大众怎么也算不上走量),销售会更忙碌一些。有的店可能藏得深一点,来的客户目的性更强,销售的服务也更精准。我去过宝安的一个店,感觉就没有福田那个那么“高冷”,销售小哥还挺健谈的,虽然蔚揽也还是没展车,但他会跟你详细聊这款车的优势,聊用车场景,甚至会分享一些车主故事,让你觉得他们是真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只会背话术。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在买这种小众车的时候,其实挺重要的。
还有一些车型,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甲壳虫,虽然现在停产了,但在深圳街头偶尔还能见到几辆。那些甲壳虫的车主,大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喜欢与众不同的人吧。甲壳虫经销商当年也是深圳一道风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充满复古情怀的店面,似乎也带着那个年代的温度。而像夏朗这种MPV,也是默默地服务着那些有家庭、有娃的深圳中产,夏朗在店里通常摆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不像途锐那么显眼,但它的实用性、它的空间,是懂的人自然会懂的。买夏朗的客户,往往是带着一家老小来看车,销售介绍的时候,重点也都在空间、舒适性、安全性上。那个画面感很强,小孩子在后排座椅上爬来爬去,大人在讨论第三排进出是否方便。
说到服务,售后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大众进口车的保养价格,相较于国产大众,自然是更高的。配件价格贵,工时费也高。而且有时候需要订件,等待时间可能比较长。这就要求经销商的售后服务体系要足够给力,技术人员要专业,沟通要顺畅。毕竟,买进口大众的人,很多是对用车体验有更高要求的。他们愿意花更多的钱,也期待更优质的服务。但实际情况嘛,有时候也得看运气,遇到好的服务顾问,整个过程就省心愉快;遇到不靠谱的,就可能添堵。这也算是普遍现象吧,不光是大众进口。
总而言之,在深圳谈论大众进口经销商,不仅仅是聊几家店的名字或者价格列表。它背后是这座城市一部分人的消费选择,是他们对德系品质、对低调、对某种特定情怀的认可。去这些店里看车,跟销售打交道,整个体验是多维度的。有对心仪车型的渴望,有对价格的纠结,有对服务的期待,也有对现车稀缺的无奈。这些经销商就像一个个窗口,折射出大众进口车在深圳市场的独特生态。它们卖的不仅仅是车,还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的认同。而我们作为消费者,就在这复杂的市场里,努力寻找那个最合适的点,或者,干脆因为那股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情怀,买下那辆或许不那么理性的车。挺有意思的,真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