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大众小小的甲壳虫一样的”这几个字啊,脑子里嗖地一下,是不是就冒出那个圆滚滚、亮闪闪、有点呆萌又特别精神的小东西?没错,就是它。大众的甲壳虫。有时候我琢磨,一个车而已,咋就这么有魔力呢?它不像法拉利那样让你肾上腺素飙升,也不像劳斯莱斯那样浑身散发着“我超贵”的气息,它就是那样,大众、小小、有点像个……嗯,甲壳虫。可偏偏就是这种感觉,让人念念不忘。
你仔细想想,大街上跑的车千千万,流线型的、棱角分明的、各种LED灯闪瞎眼的,但很多时候,你看一眼,哦,一辆车。再看一眼,嗯,还是车。不像现在有些车,你得仔细看看车标才知道是哪个牌子,甚至哪个型号,模模糊糊的,没啥辨识度。但甲壳虫呢?哪怕只是一个剪影,哪怕只是一盏圆灯,你立马就知道,嘿,是它!它那独一份儿的造型,简直是汽车设计界的“独孤求败”,根本没人能模仿,或者说,模仿了也没内味儿。

它那种圆润,可不是现在那种为了降低风阻算出来的圆,感觉更像是手工捏出来的,带着点温情,有点复古,又带着点童趣。它不是冰冷的机器,感觉它是有温度的,有脾气的。那个后置风冷发动机,声音特有辨识度,咕噜咕噜的,不是那种低沉的咆哮,也不是安静得像电动车,就是一种特朴实、特勤恳的声响。有时候听到那声音,脑子里画面感就来了:晴朗的周末,一家人挤在里面,去野餐,去海边,或者就是漫无目的地兜风。那种感觉,是自由,是不受拘束,是一种接地气的浪漫。
你看那个内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个方向盘,几个仪表,可能连收音机都没有(早期的),更别提什么大屏幕、各种按键了。但这种简单,反而是种解脱。坐在里面,你就是开车,听着发动机的声音,看着窗外的风景,跟旁边的人聊天。没有那么多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你就真真切切地在感受驾驶,感受旅途。现在的车恨不得把全世界的信息都塞给你,开车跟玩儿电脑似的,累不累啊?
而且啊,甲壳虫这车,它是有故事的。它见证了二战后的复苏,成为了经济奇迹的象征,后来又成了嬉皮士文化、自由精神的图腾。它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它是真正的大众车,是属于所有人的。我小时候,家里没有,但邻居有,亲戚有,街上到处都是。有时候坐在大人的自行车后座上,看着旁边停着的甲壳虫,就觉得,哎呀,真可爱。那种感觉,就好像它是你生活里很自然的一部分,不张扬,但一直在那儿。
它“小小的”这点也特别有意思。现在车越做越大,恨不得跟个移动城堡似的。但甲壳虫就那么点儿大,停哪儿都方便,穿梭在小巷子里也毫无压力。但你别看它小,空间利用得贼棒,虽然看起来挤,但坐进去也还行,尤其是后排,腿部空间嘛……咳,别要求太高,但坐个短途啥的,完全没问题。它的尺寸,它的体态,跟它的名字“甲壳虫”简直绝配,圆乎乎,硬邦邦,但内心是柔软的,是充满生命力的。
为啥说它“大众小小的甲壳虫一样的”?这个“一样的”很重要。它可能指的是后来大众出的,继承了甲壳虫衣钵的新甲壳虫,造型上有了现代感,但骨子里还是想留住那份情怀。但我觉得,这个“一样的”,更像是一种精神,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设计理念:简洁、实用、有辨识度,并且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不是那种过眼即逝的时尚,它是能沉淀下来,成为经典的。
想起来之前看过篇文章还是纪录片,说甲壳虫的设计其实是挺反常规的,特别是它的圆弧形车顶,不像传统的流线型轿车,但正是这种“不一样”,让它脱颖而出。它没有试图去迎合所有人的审美,它就坚持做自己,结果反而赢得了全世界的心。这有点像人,是吧?越是努力模仿别人,越是泯然众人矣。越是坚持自己的特点,哪怕有点 quirky(古怪),反而可能活得更精彩,更有吸引力。
当然了,老甲壳虫的毛病也不少,漏油啊,冬天不暖和啊,夏天热啊,维护起来可能也没那么省心。但这些缺点,在喜欢它的人眼里,反倒成了它“有性格”的表现。那些小毛病,让它显得更真实,更有人情味儿,不像现在有些车,完美得像个机器人,毫无瑕疵,也毫无趣味。
现代汽车工业越来越发达,车子性能越来越好,越来越智能。但有时候,我还是会怀念那种纯粹。怀念那个“大众小小的甲壳虫一样的”时代,那个车就是车,用来载你和你的爱人朋友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复杂的电子设备加上四个轮子的时代。
也许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一辆车,而是那种化繁为简的生活态度,那种带着点傻气、带着点乐观、带着点儿执拗的精气神儿。所以,每当看到路上偶尔闪过一辆保养得很好的老甲壳虫,或者新款甲壳虫,心里还是会暖一下。它在那里,就像一个老朋友,提醒着我们,有些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跨越时间和潮流,一直,一直在那里的。它就是这样,一个“大众小小的甲壳虫一样的”奇迹,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