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说起这个“大众旅游的车”,我脑子里立刻就跳出各种画面。不是特指哪一辆具体的车啊,你说小轿车也好,大巴也好,高铁也好,甚至那些动辄上万吨的游轮,在我看来,它们都是这个“大众旅游”浪潮里,载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奔向远方的“车”。它是一种符号,一种现象,承载着太多现代人的渴望、疲惫和那么一丁点儿不知所措。
你想想看,以前旅游是啥概念?那是奢侈品,是少数人、有钱有闲的人才玩得起的东西。现在呢?嘿,周末说走就走,小长假朋友圈摄影大赛,那是全民狂欢啊。是什么让这种转变发生得如此彻底?不就是这些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便捷、价格越来越亲民的“车”吗?

我记得小时候,去趟远点儿的地方,得提前好久买票,绿皮火车晃悠悠地开,一路上是各种气味夹杂,花生瓜子味儿,方便面味儿,还有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汗味儿。那时候慢啊,慢到你有大把时间看窗外,看一本厚厚的书,甚至跟对面的陌生人聊上半宿的人生。那种车,那是带着烟火气的慢悠悠的车,它把你送到远方,但它本身就是旅途的一部分。
现在呢?高铁“唰”一下就到了,飞机“嗖”地一声,几个小时跨越千里。快是快了,效率高得惊人。你坐在窗明几净的车厢里,或者在云层之上低头刷手机,跟身边的陌生人大概率不会有啥深度交流。目的地近在咫尺,但路上的风景、人情,好像被那速度和效率给模糊掉了。这现代的“车”,是把你速递到目的地的车,它让你“到达”,却不再强求你“经历”路途。
再说说自驾。哎呀,这可是近些年“大众旅游的车”里最受追捧的一款吧?自由!想停哪儿停哪儿,想吃啥吃啥,不赶时间,不被约束。听起来多美好!我也爱自驾,那种掌控方向盘,路在自己脚下的感觉,确实爽。可问题是,一旦到了节假日,你去那些热门景点看看?高速上那叫一个兵荒马乱,停车场跟个煮开的粥锅似的,车找不着位,人找不着北。所谓的自由,很多时候变成了在路上堵到怀疑人生的车。到了地方,一看,嗨,全国人民都在这儿堵着呢!你以为你逃离了城市的拥挤,结果是换了个地方继续人挤人。
然后是旅游大巴。这个嘛,怎么说呢,属于最典型的“大众旅游的车”之一了。它便宜,省心,有人安排好一切。你只需要跟着导游挥舞的小旗走,到点上车,到点吃饭,到点睡觉。对于不爱操心、追求性价比的游客来说,它确实是省时省力的实用型工具。但缺点也明显啊,行程固定得死死的,景点打卡式游览,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你很难真正深入一个地方,感受它的呼吸。有时候,车上还能遇上些奇葩团友,或者被带去一些你根本不想去的购物点,心里那叫一个膈应。坐在大巴里,看着窗外飞逝的真实世界,感觉自己像个被打包的商品,在既定的流水线上被运输。
还有那些邮轮,也是一种“大众旅游的车”,不过是海上漂的。一个巨大的钢铁怪兽,里面吃喝玩乐全包了,到了一个地方,下船溜达几个小时,赶紧回来。船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的度假村,岸上的目的地反而成了点缀。这种方式,很舒适,很便捷,但你说是真的“旅行”吗?你触碰到的当地文化、生活,又有多少?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种换个地方消费和娱乐的方式,而不是深入的探索。
所以你看,“大众旅游的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负担性,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不再只是说说而已。这是它的巨大功劳。但同时,它也塑造了我们旅行的方式,甚至是旅行的内容和体验。它把远方拉近,却可能让旅途本身变得速食化、同质化。大家坐着差不多的车,去差不多的景点,拍差不多的照片,买差不多的纪念品。在那些被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的目的地,你很难找到那种独一无二的惊喜和宁静。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坐着这些“大众旅游的车”,到底是在追寻什么?是真正的风景和文化?还是只是为了逃离日常,换个地方喘口气?或者仅仅是为了跟上潮流,能在社交媒体上晒一晒“我也来过”?
这些车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但我们有没有带着眼睛、带着心去感受那里?还是只是匆匆打个卡,又坐上“车”奔向下一个地方?
我没答案。我只是觉得,当我们享受着“大众旅游的车”带来的便利时,也许也该想想,我们为此失去了什么?是那些不期而遇的风景,那些与当地人深度交流的机会,还是那种在路上的未知和惊喜?
也许,真正的旅行,并不在于你坐什么车,去了多远的地方,看了多著名的景点。而在于你在路上,在目的地,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下次坐上那“大众旅游的车”的时候,不妨少滑会儿手机,多看看窗外,多观察身边的旅伴,甚至,多想想你为什么坐在这里。也许,那趟旅程的况味,就会有点儿不一样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