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大众桑塔纳是国产车吗?这个问题,说实话,听着简单,里头弯弯绕绕可不少。尤其对我们这种,打小儿就看着桑塔纳满街跑的人来说,感觉这车简直比大白菜还亲切,你说它是“外国车”,总觉得差点儿意思。
那到底算不算呢?别急,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看看。

首先,大众,这牌子大家熟啊,德国的。老牌子了,硬邦邦的德国品质嘛。所以从品牌血统上说,桑塔纳毫无疑问是带着德国基因来的。这个没得洗,对吧?它不是咱们自己凭空造出来的一个新牌子,挂的还是VW的标。
可问题来了,一辆车是不是“国产”,光看牌子吗?那也太简单粗暴了吧。
你想想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中国汽车工业啥样?基本上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要快速发展,就得引进技术,学习人家的经验。桑塔纳,就是那个时候被领进门的“洋师傅”。1983年,上海大众成立,就是上汽和德国大众一块儿搞的。桑塔纳,就是上海大众生产的第一款车。这很重要,它是合资企业生产的。
刚开始那会儿,确实,很多零件都是从德国运过来的,在国内只是组装。所以那时候你可能还真不太好意思拍着胸脯说它是纯国产。可随着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国家下了决心,上汽大众也拼了命地搞国产化。啥叫国产化?就是原来从国外买的零件,咱们自己研究、自己生产,或者在国内找配套厂来生产。
这国产化可不是闹着玩儿的,那是一个漫长的、啃硬骨头的过程。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发动机缸体、车身钢板,都要想办法在国内生产。为了这个,咱们的工程师没少加班加点,配套的零件厂也跟着一块儿成长。你别看现在满大街跑的很多车,零部件都是国内生产,甚至出口了,这跟当年桑塔纳打下的底子、趟出来的路有很大关系。
所以,桑塔纳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它在中国这个土地上,不仅仅是卖了一款车,它还像个活教材一样,手把手地教了我们怎么造现代汽车,怎么建立一套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零件怎么搞、生产线怎么建、质量怎么控制、怎么培训工人、怎么找国内供应商…… 这些都是桑塔纳,或者说上海大众,当年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到后来,桑塔纳的国产化率非常非常高了。可能除了某些核心的技术或者专利部分,绝大部分的零部件,甚至可以说整辆车的生产制造,都是在中国完成的。工人是中国人,厂房在上海,用的钢板、轮胎、玻璃、内饰,很多很多都是咱自己家门口儿生产的。
那么问题又回来了,一辆车,牌子是外国的,设计也是基于人家的,但它完全是在中国生产的,用的零件绝大部分也是中国制造的,甚至根据中国路况、中国消费者习惯做了很多改进。你说它算不算国产?
在我看来啊,这就像你在自己家里,用从国外买来的种子,种出了蔬菜。这蔬菜是“洋品种”,但它是在你的土地上,用你的水,吸收你家的阳光长大的。你能说它不是你家产的吗?
桑塔纳就是这么个情况。它是德国大众的品牌和技术输出,但它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特定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是完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产品。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无数家庭的出行、为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你想想它在中国有多高的“国民度”?当年多少家庭的梦想就是买辆桑塔纳?多少人学开车是拿桑塔纳当教练车?多少城市的出租车队是清一色的“普桑”?那方方正正的造型,简直刻进了好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它皮实啊,耐用啊,零件好找啊,修起来方便啊,这些都是它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优势,是针对中国国情“进化”出来的。
你现在去买一辆新的桑塔纳(虽然跟以前的普桑已经不是一回事了,平台技术都更新了),它依然是上海大众生产的。它依然是在中国的工厂里,由中国的工人造出来的。
所以,如果你非要咬文嚼字地说,“品牌是德国的,那它就不是国产”,那我也没啥好反驳的,逻辑上确实是这样。但如果你问我的感觉,或者问绝大多数在中国生活的人,桑塔纳算不算咱们自己的车?大家心里的答案,恐怕都偏向于“是”吧。它太有中国特色了,太跟中国的土地、中国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了。它早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无数中国人奋斗的伙伴。
与其纠结它是“纯国产”还是“纯进口”,不如说,大众桑塔纳是一个“made in China”的经典案例,一个“在中国完全本土化”的德国品牌产品。它身上既有德国的严谨基因,又有中国这片土地赋予它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大众桑塔纳是国产车吗?”,你可以这么说:“严格意义上讲,品牌是德国的,但它百分之百是在中国生产制造的,而且它在中国的生活、发展和影响,让它比很多纯国产品牌,都更深入人心,更像咱们自己的‘老朋友’。”
它已经不是简单地挂个洋牌子来卖车了,它就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故事里,一个活生生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说它是“国产”的一份子,一点毛病都没有。它太接地气了,它就是从中国这片土地上“长”出来的。你说呢?我觉得,它早就是带着浓浓“中国味儿”的国民神车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