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一汽大众CC,那车,唉,怎么说呢,在中国市场它一直是个挺特别的存在,就像西装暴徒,又不像真正的暴徒,更像是个穿着西装、练过格斗的文艺青年?总之,线条是真的帅,溜背那一下,多少人就冲着它去的。但真想把它开回家,绕不开的坎儿就是那些一汽大众的经销商。
你去任何一家一汽大众的店,最显眼的地方可能摆着探岳、迈腾或者速腾,都是走量的嘛。CC呢?它常常被放在一个相对不那么起眼的位置,或者角落里,或者跟R-Line那些运动款挤在一起。第一次进店看CC,那感觉挺复杂的。你满心期待,脑子里都是它那无框车门、那个侧面剪影,结果到了店里,销售顾问小哥可能还在忙着给隔壁看朗逸的大妈讲解优惠政策。等你终于被“捞”起来,指着角落那台闪闪发光的CC问:“麻烦问一下这个车……”小哥的反应经常是礼貌但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敷衍。

“哦,这个啊,CC,我们这儿现车不多,这车是小众,走量不如迈腾。”——这是我听过最直接的一句。还有更“高级”的销售,会开始给你介绍这车定位多高,多年轻时尚,然后话锋一转,“当然了,您要是家用考虑,其实迈腾或者帕萨特空间更大,后期也更方便。”方便啥?方便他们卖更多现车,拿更多提成呗?心里嘀咕,嘴上还得赔笑。
看CC的经销商体验,真的能让你瞬间从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文艺青年,变回一个精打细算的普通老百姓。价格?CC的终端优惠,跟迈腾帕萨特那种动辄好几万的没法比,本身定价就偏高一点,再加上“小众”这个属性,经销商手里货源不一定多,或者压根儿就不想在它身上花太多心思去争取更低的利润空间。销售跟你谈价格,经常是一副“这车就是这个价,爱买不买”的傲娇劲儿。当然,不是所有经销商都这样,但遇到好销售的几率,感觉比撞见流星雨还低一点。
记得有一次,在一家号称是他们城市最大的一汽大众4S店看车。那店修得跟宫殿似的,玻璃幕墙,展厅巨大。CC停在很靠里的位置,旁边就是各种改装的R系列。一个看起来挺年轻的销售过来接待,人倒是挺热情,但一问到CC的具体配置和某些细节,就开始有点露怯。比如无框车门,他强调是亮点,但没主动说这玩意儿可能带来的风噪问题(虽然不大,但有)。问到那个漂亮的贯穿式尾灯,他说多好多好,但对于它在不同模式下的点亮方式就说不清楚了。感觉他们对CC的了解,很多时候停留在表面,没有像对速腾、迈腾那样深入骨髓。毕竟卖一台CC的精力,可能卖两台速腾都够了,利润率不一定划算,何必花那么多力气去研究它的“性格”呢?
试驾?那也是另一番考验。很多店的试驾车,可能都没有CC,或者只有那么一台,而且跑的里程数看着就让人心疼。好不容易能试驾,路线通常也是固定的,最多让你感受一下加速和刹车。你想试试高速稳定性,或者在弯道里找找感觉?门儿都没有!销售坐在旁边,眼珠子盯着你,生怕你把他们宝贝车开坏了。这种小心翼翼,让你根本没办法真正感受CC在“运动”层面的那点儿小火花。它好歹也是个轿跑范儿啊,就这么让你在城市拥堵路段蠕动两下,能体会到啥?
更别提后期服务了。一汽大众的售后体系是庞大的,但对CC这种相对个性化的车型,有时候你会感觉维修保养的经验和配件储备,似乎没有那些大众化车型那么充足。遇到一些小毛病,或者需要更换一些CC独有的配件时,等货、等师傅有经验,这些都可能成为额外的麻烦。当然,这可能有点以偏概全,毕竟有些成熟的经销商服务还是到位的,但普遍而言,这种感觉是存在的。
为什么一汽大众要继续生产CC呢?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品牌形象,一种设计追求。它是大众品牌里那个不甘平庸、想要稍微跳脱一下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在很多经销商那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他们更习惯于卖那种“对,这就是一辆可靠、实用、保值的家用轿车或SUV”的车型。CC的美,CC的独特,在流水线式的销售流程里,常常被忽略。
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一汽大众CC,下定决心要去把它带回家,那你去经销商店里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带着滤镜的“朝圣”之旅。你要忍受可能的服务冷淡、可能的价格坚挺、可能的不够专业的介绍。你要自己坚定信念,因为为你服务的那些人,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看上这么一台“不走量”的车。他们看到的是报表里的数字,而你看到的是那个无框车门划破空气的帅气,是那个溜背曲线勾勒出的不羁。
买CC,某种意义上,你不仅仅是在跟一汽大众打交道,更是在跟形形色色的经销商打交道。这段经历,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遇到的那个具体的销售小哥,那家具体的店的管理水平。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么一台有腔调的车,怎么就不能配上更懂它、更愿意为它投入精力的销售服务团队呢?这种落差,可能才是很多潜在的CC买家,在最终决定前,心里最纠结的地方吧。不是车不好,是卖它的人,不一定能完全配得上它的那份独特。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