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
买车日记分享平台

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汽车

我嘛,不是什么汽车专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从小看着上海大众的车满街跑的中国人。记忆里,最早对汽车的认识,大概就是从那辆桑塔纳开始的。它可不是现在的什么“神车”概念,它是真真切切地,在那个年代,像神一样的存在。那会儿,谁家要是有一辆桑塔纳,那简直是不得了的事情。坐进那车里,闻着那股特有的味道,听着发动机“突突突”的声音,感觉自己都高人一等。它不像现在的车,花里胡哨的配置一堆,那时候的桑塔纳,简单,可靠,仿佛就是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路况,特定的人群量身打造的。它不追求极致的速度,不追求豪华的内饰,它就是能载着你,从A点到B点,风里雨里,任劳任怨。多少家庭的第一辆车是它?多少重要的场合,结婚啦,送货啦,都离不开它?那辆普桑,说是车,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段国民记忆的载体。

后来呢,上海大众的车越来越多。有了更圆润的POLO,有了稳重大气的帕萨特帕萨特,哦,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曾经是官车的代名词,是商务接待的标配,是那种开出去“有面子”的车。虽然中间也经历过一些风波,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市场地位,曾经是难以撼动的。多少人攒钱,就为了那四个圈(虽然大众是两个圈,但当时很多人的认知里,它就代表着“高级德系车”),为了那个帕萨特的车标。那是一种对品质的向往,对成功的某种隐喻。

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汽车

再看现在,上汽大众的车系铺得那叫一个开。朗逸,这个名字你避不开吧?简直是马路上的钉子户。销量榜上常年的霸主。你说它有什么特别炸裂的技术吗?有什么惊艳到一眼难忘的设计吗?好像都没有。但它就是卖得好。为什么?我觉得,这就是上汽大众这么多年 쌓아 온 (쌓아 온 – Korean phrase meaning “built up/accumulated”),积累下来的信任和口碑,加上精准的市场定位。它知道大多数普通家庭需要什么——一个空间够用,开着顺手,维修保养方便,而且价格相对合理的家用车。朗逸就是把这些基本分做到了极致,甚至超出了预期,于是就成了“国民家轿”的新代表。它没有桑塔纳那种开创性的历史光环,也没有帕萨特那种高高在上的气场,它就是那么平平淡淡,却又无处不在。

但话说回来,现在这个市场,和桑塔纳帕萨特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最大的变数是什么?当然是新能源。你看看大街上跑的,绿牌车越来越多,而且很多都是以前没怎么听过的国产品牌。上汽大众呢?它也在推自己的新能源车型,比如ID.系列。ID.3,ID.4 X,ID.6 X… 但实话说,跟国内那些新势力或者传统大厂的电动车比起来,感觉声量上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是技术不够强?是设计不够吸引人?还是大家对合资品牌的电动车,心里总有点嘀咕?毕竟,电动化这条路,大家又站回了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某些方面,咱们自己的品牌跑得更快,更激进。上汽大众还能复制它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吗?靠那个大众的标,靠所谓的德系品质,在电动化浪潮里还能像以前那样呼风唤雨吗?这是个巨大的问号。

我有个朋友,前两年买了辆上汽大众的途观L,他跟我说,“开着还是挺扎实,但感觉小毛病比我爸那辆老宝来(虽然是FAW-VW,但一个体系嘛)多了点。”你看,大家心里对上海大众/上汽大众质量期待是很高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那种“德系神话”的感觉可能就会打点折扣。而且现在大家的选择太多了,国产品牌的设计越来越好看,配置堆得越来越高,性价比感人。以前买上汽大众,很多时候是因为没得选,或者说,在有限的选择里,它是那个最稳妥、最不会错的。现在呢?随便哪个细分市场,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所以,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汽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几个车型,一个品牌,它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它从那个一车难求、带着光环的年代走来,经历了辉煌的燃油车时代,现在又闯进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新能源赛道。它的名字从上海大众变成上汽大众,不只是文字上的变化,背后是市场格局的重塑,是竞争维度的升级,是消费者期待的迭代。

它的未来会怎样?继续靠燃油车的惯性走下去?还是能在电动化时代找到自己的新定位,再造一个“朗逸神话”或者“ID.神话”?老实说,我不知道。但作为看着它长大的普通人,我心里总是有点复杂的感情。既有对过去那段“桑塔纳时代”的怀念,也有对它能否适应新时代、继续给普通人造“好车”的期待,还有那么一丝,对它在国产大潮下,能不能守住自己阵地的担忧。它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不再是默认的优选,它需要证明自己,再一次。这,就是我眼里的上海大众/上汽大众汽车。一个有着厚重过去,正经历剧烈现在,并充满悬念未来的名字。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