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
买车日记分享平台

上海大众较车

“较车”,这个词儿挺有意思的。上海人讲话,有时候就喜欢带点“较”字。做事要“较真”,两个人“较劲”,东西要“比较”,当然,车子嘛,也要“较”一下的。而上海大众的车,尤其是那些年,就是被我们反反复复“较”来“较”去的对象。

你还能想起吗?那会儿,马路上最多的啥?不是现在花里胡哨的新能源,也不是满街跑的SUV。就是它,桑塔纳!“普桑”——老百姓给它的爱称,或者说,太熟悉了,直接叫它桑塔纳就够了。方方正正的,屁股后面老长的天线,有时候还挂个小红旗。那会儿能坐上桑塔纳,那是什么概念?“了不起”!结婚嘛,头车必须是桑塔纳,白的,黑的,或者干脆涂成喜庆的颜色,排一溜儿,那个风光啊,啧啧。

上海大众较车

它也没啥特别花哨的内饰,就是硬邦邦的塑料,米色的或者黑色的。方向盘细细的,仪表盘简简单单几个圆圈。没空调的桑塔纳?那叫一个热,尤其夏天,就摇下窗户,风呼呼地灌进来,带着一股子热浪和路边的尘土味儿。可即便这样,坐着它,心里就踏实。去趟外地,回趟老家,跑个长途,它从来不掉链子。皮实!是真的皮实。撞一下?可能对方的车瘪了一大块,它就掉点漆,钣金敲敲接着开。那发动机,听说开个几十万公里跟玩儿似的,只要你舍得给它加油、换机油。修起来也方便,全国上下哪个修理铺不会修桑塔纳?配件多得是,价钱也公道。不像现在有些车,坏个小零件,得等厂家发货,去了4S店就得大出血。那会儿的桑塔纳,简直就是路上的“老黄牛”,踏踏实实,任劳任怨。

然后有了桑塔纳2000,哦哟,“大屁股桑塔纳”来了!空间一下子大了好多,后排坐三个人一点不挤。窗户变成电动的了,空调也开始普及了,虽然制冷效果嘛,你懂的,得等会儿。但这已经是飞跃了。家里换车,单位配车,很多人就奔着它去了。它代表着一种进步,一种日子越过越好的盼头。不再是简陋的工具,开始有点儿“享受”的味道了。再后来的3000、志俊,都是在桑塔纳这个基础上修修补补,虽然被一些人诟病“换汤不换药”,但架不住人家销量好啊,口碑在那儿摆着,耐用深入人心,维修无忧。

再后来,帕萨特来了,B5!这车,档次又不一样了。那会儿开帕萨特B5的,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车身流线型了,内饰也精致多了,真皮座椅、木纹装饰(虽然知道是假的),感觉一下子就“高级”起来了。坐进去,那叫一个稳,底盘扎实,跑高速心里特别有底。这车啊,简直就是“官车”的代名词,或者说,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去谈个生意,开辆B5去,气场都不一样。这车技术含量比桑塔纳高多了,开起来更舒服,动力也更足。但你知道的,技术复杂了,维修也就不像桑塔纳那么随心所欲了,小毛病嘛,偶尔也会来点,但瑕不掩瑜,它的地位在那儿摆着。

上海大众的车,一路走来,就是这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占领了市场。它不像有些品牌一上来就炫技,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它就是把基础做牢,把可靠性摆在第一位,把实用性吃透。用很多老司机的话说,“德系品质”,虽然这个词儿现在说起来有点复杂,但在那个年代,它就是皮实耐用的代名词。

跟谁“较”?跟捷达较,南北大众,你喜欢方头还是圆头?跟日系较,德系皮实跟日系的省油舒适,一直是较量的主题。当年有多少关于这两种车谁更好的争论啊,口水仗能打三天三夜。你笑我费油,我笑你车轻不安全。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较劲,也是消费者在不同需求下的选择。

现在呢?上海大众的车依然销量巨大,朗逸、新帕萨特、途观L……大街上跑的依然很多。但感觉好像有点不一样了。它们变得更“普通”了,不再有当年桑塔纳帕萨特B5那种“符号性”的意义。它们是好的商品,配置高了,设计年轻了,开起来更轻松了。但少了点什么?少了点那种较真的劲儿?少了点那种“开不坏”的传说?少了点那种坐进去就觉得“”到心里的感觉?

也许时代变了,我们对车的要求也变了。不再只追求皮实耐用,我们想要智能互联,想要自动驾驶辅助,想要各种舒适配置。汽车从一个“大件”变成了快消品,更新换代太快,很多车还没来得及留下什么故事,就被新车型取代了。

但那些年,那些上海大众的“较车”,它们不只是一堆钢铁和塑料组成的机器。它们是家庭的一份子,是生意场上的伙伴,是旅途中的载体,是无数普通人实现梦想、改善生活的见证。它们的故事,就藏在那些老旧的行驶证里,藏在修车师傅的工具箱里,藏在老司机每一次换挡的记忆里,更藏在很多上海人(和全国各地的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记忆里。

所以,说起上海大众较车,我心里总是热乎乎的,也带着点怀旧的惆怅。它们不仅仅是车,它们是时光的刻度,是我们曾经较劲过、奋斗过、爱过、也偶尔抱怨过的那些年。那股皮实、那份耐用、那种深入骨髓的可靠感,是它们留给这个时代最宝贵的遗产。虽然现在的新车越来越好,但我总觉得,少了点那个味儿,少了点那个较真的劲儿。你呢?你还记得你的第一辆桑塔纳吗?或者坐过的第一辆帕萨特?那感觉,是不是有点不一样?

赞(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