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啊,谁家要是能开上部大众车,那感觉,怎么说呢,就是有面儿。不像现在,车子品牌多得眼花缭乱,街上跑的啥都有。那时候,路上跑的,除了公交车就是它,要不就是那啥面的。大众,那就是牌子,是质量的象征,是小康生活的敲门砖。你想啊,结婚买车,单位配车,好像除了它没别的可选似的。买它,图的就是个稳妥,图的就是个保值。哪怕咬牙贷点款,也觉得值,因为它掉价没那么狠,哪天不想开了,转手还能卖个不错的价钱。这可不像现在某些新势力,一两年价格就跳水,心疼都来不及。
但是,话说回来,这些娇车真的有那么神吗?开了这么多年,也看了不少。皮实是皮实,可小毛病也跟着来啊。有时候是电动车窗升不上去,有时候是中控锁失灵,再不就是空调不给力。修吧,配件是真便宜,满大街的维修铺子都懂修它,随便找一家都能搞定。不像现在那些进口车、智能车,出了点问题得找4S店,贵得离谱,还得等件儿。这一点上,大众的维修便利性是没得说的,真是养活了一大批汽修师傅。他们闭着眼睛都能拆装桑塔纳的发动机吧?

可话又说回来,这难道不是一种落后吗?技术这么多年没啥大变化,内饰简陋得可怜,安全配置也寒酸。可价格呢?一直不低。你买它,很大程度上是在买一种情怀,一种信赖,甚至是一种惯性。习惯了它的味道,习惯了它的操作,习惯了那种“噔”一下关门的声音。那种声音,以前觉得厚实,是安全的象征,现在听着,总觉得有点单薄,有点空洞。
这些年,上海大众也推出了很多新车型,什么帕萨特、途观、朗逸、速腾……名字越来越洋气,样子越来越时尚。有了LED大灯,有了大屏幕,有了各种电子辅助系统。看起来是跟上时代了。可是,骨子里呢?还是那个味儿。很多人说,新的大众不如老大众皮实了,小毛病更多了,甚至有些核心部件还简配。这让人心里犯嘀咕,是不是仗着以前积累的口碑,开始偷工减料了?消费者又不傻,对比一下同级别的国产车,配置更高,价格更亲民,大众的优势在哪里?有时候真替它捏把汗。
特别是在新能源浪潮下,大众虽然也推出了ID系列,但感觉总是慢半拍,声量也没那么大。以前的大众车,是真真切切地参与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柴米油盐,上班下班,接送孩子,拉货搬家,哪样没它?它就是家里的一个成员,虽然不金贵,但不能少。可现在的大众,好像有点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市场竞争太激烈了,选择太多了。它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优的那个选项。
但我有时候看着停在小区里的老普桑,或者路边那辆被撞得有点歪还没去修的捷达,心里总会有点触动。它们身上承载着太多人的故事了。可能是年轻人第一辆车,可能是送孩子上学的专车,可能是跑了十几万公里载着一家人去看世界的功勋车。这些娇车,说是娇,其实一点也不娇气,它们是奋斗的底色,是生活的见证者。它们没有花哨的曲线,没有酷炫的屏幕,但它们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韧劲儿。
现在回头看,上海大众的这些娇车,从当年的王者,到今天的竞争者之一,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它们塑造了一代人的用车习惯,也改变了中国的汽车市场格局。也许它们不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它们依然存在着,以各种姿态,或老迈,或新生,继续在城市的血管里流动。只不过,那种独霸天下的气势,那种无可替代的地位,早已成了回忆里的事儿了。 future在哪里?谁知道呢。但至少,它们来过,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就够了。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的人来说,提到上海大众的娇车,心里总会有那么点复杂的滋味,有情怀,有不舍,也有那么一丝丝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吧。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