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辉腾,当年刚出来那会儿,很多人看到它车尾那几个字母——P-H-A-E-T-O-N,再加上那个大众的圆标,心里就犯嘀咕:这啥玩意儿啊?大众也卖这么贵的车?是的,它不光卖,而且是真真正正的贵。说句不好听的,那是天文数字般的价格。
别看它长得一副“低调”到尘埃里的样子,往车堆里一扔,没点儿眼力见的真就把它当个大号帕萨特了。但就是这么一辆“低调”的车,当年的报价,随便拎一台中配出来,落地价奔着小百万去那是轻轻松松。要是你追求极致,想要那台传说中的W12发动机版本,想要各种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奢华配置,那价格能直接捅破一百五十万,甚至往两百万那个报价上摸。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跟当年的奔驰S级、宝马7系、奥迪A8L正面硬刚的价格区间啊!你没听错,一辆挂着大众标的车,卖出了ABB旗舰豪华轿车的价格。

所以,大众辉腾的报价,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它背后藏着的是大众集团当年一个宏大的、甚至可以说有点儿偏执的豪华梦。你想啊,他们为了造这车,专门建了个透明工厂,让客户能看着车怎么一点点儿“被制造出来”。它的很多技术和平台,是跟宾利欧陆GT共享的,特别是那台W12发动机,简直就是个披着羊皮的狼,动力储备雄厚得吓人,开起来那个感觉,平顺、安静、有力,根本不像你对大众的刻板印象。
内饰呢?现在回头看可能觉得设计有点儿老气,但你摸摸那用料,那做工,那真皮的味道,那种扎实到不可思议的关门声,还有那个据说能在极热极寒环境下保持车内恒温且没有一丝风感的空调系统——这都是肉眼不一定能立刻识别,但当你真正坐进去、开起来时,才能感受到的“高级”。这些细节,这些过度工程(over-engineering),堆砌起来的就是它的高昂报价。
大众当时的想法可能很单纯,就是想造一辆技术上、品质上能达到甚至超越顶级豪华轿车的车,证明自己不光能造国民车,也能玩转极致豪华。它不追求 flashy,不追求那种生怕别人不知道你贵的气场,它要的是那种“懂得都懂”的内敛。结果呢?市场狠狠地给大众上了一课。大多数消费者根本不买账。花一百多万买辆车,结果别人一看是大众,心想“这人是不是傻?这钱我去买个S级或者7系,多有面子!”品牌溢价这个东西,大众在普通市场是优势,但在超豪华市场,它就成了致命伤。人们为豪华车报价买单,很大一部分是在为那个品牌买单,为那个标志背后的历史、地位和别人投来的艳羡目光买单。大众辉腾,它缺的就是这个。
所以,它的报价很高,但销量很惨,大众在它身上亏了据说几百亿欧元,亏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反过来)。最终,这款凝聚了大众无数心血和技术的旗舰轿车,还是悄无声息地停产了。它的故事,成了一个商业失败的经典案例,一个关于品牌定位和市场接受度的教科书式反例。
有意思的是,大众辉腾停产后,反而在二手车市场成了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当年的高昂报价和巨大的亏损,导致它的二手车保值率低得惊人。当年上百万的车,开几年之后,几十万甚至十几二十万就能收到一辆,特别是那些早期的型号或者排量相对小的版本。这让一部分懂它、欣赏它技术的人觉得它成了“理财产品”——用相对低的价格,体验当年顶级豪华轿车的品质和技术,前提是你得能接受它相对较高的维护成本和配件价格。
你看,同样是聊大众辉腾报价,新车报价是高处不胜寒的“理想主义”,是“我造最好的车,价格当然贵”;而二手车报价则是“现实主义”的骨感,是市场无情淘汰后的“价值回归”,甚至是“捡漏”。从当年的无人问津(相对于其价格),到现在的“懂车”人士口中的“好车”,大众辉腾和它的报价一起,完成了一次充满讽刺意味的轮回。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或者看到“phioeon大众辉腾报价”这个词,别光想着数字。想想它背后的故事,想想大众的野心,想想那台不显山不露水的W12,想想那种低调到极致的豪华,想想那个因为品牌而错位的价格,以及它如今在二手车市场的境遇。它不是一辆普通的车,它的报价,反映的也不是简单的成本加利润,而是一个时代、一个品牌、甚至一种价值观的碰撞和挣扎。这车,真是个有故事的“老伙计”。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